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用人》)
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避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守道》)
这是说,若有了标准法,君主的贤不贤都不关紧要。人治主义的缺点在于只能希望“惟仁者宜在高位”,却免不了“不仁而在高位”的危险。法治的目的在于建立标准法,使君主遵守不变。现在所谓“立宪政体”,即是这个道理。但中国古代虽有这种观念,却不曾做到施行的地步。所以秦孝公一死,商君的新法都可推翻;秦始皇一死,中国又大乱了。
第五,责效主义。儒家所说“为政以德”,“保民而王”,“恭己正南面而天下治”等话,说来何尝不好听,只是没有收效的把握。法治的长处在于有收效的把握。如《韩非子》说的: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守法便是效(效的本义为“如法”。《说文》:“效,象也。”引申为效验,为功效),不守法便是不效。但不守法即有罚,便是用刑罚去维持法令的效能。法律无效,等于无法。法家常说“控名以责实”,这便是我所说的“责效”。名指法(“如杀人者死”),实指个体的案情(如“某人杀某人”)。凡合于某法的某案情,都该依某法所定的处分:这便是“控名以责实”(如云:“凡杀人者死。某人杀人,故某人当死”)。这种学说,根本上只是一种演绎的论理。这种论理的根本观念只要“控名责实”,要“形名参同”,要“以一统万”。这固是法家的长处,但法家的短处也在此。因为“法”的目的在“齐天下之动”,却不知道人事非常复杂,有种种个性的区别,决不能全靠一些全称名词便可包括了一切。例如,“杀人”须分故杀与误杀。故杀之中,又可分别出千百种故杀的原因和动机。若单靠“杀人者死”一条法去包括一切杀人的案情,岂不要冤枉杀许多无罪的人吗?中国古代以来的法理学只是一个刑名之学,今世的“刑名师爷”,便是这种主义的流毒。“刑名之学”只是一个“控名责实”。正如“刑名师爷”的责任只是要寻出各种案情(实),合于刑律的第几条第几款(名)。
五、韩非
“法家”两个字,不能包括当时一切政治学者。法家之中,韩非最有特别的见地,故我把他单提出来,另列一节。
我上文说过,中国古代的政治学说大都受了老子的“无为”两个字的影响。就是法家也逃不出这两个字。如上文所引《尸子》的话:“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以静,令名自正。”又说:“正名去伪,事成若化。……正名覆实,不罚而威。”又如《管子·白心篇》说的:“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这都是“无为”之治。他们也以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无为而治”,有了法律,便可做到“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的无为之治了。这一派的法家,我们可称为保守派。
韩非是一个极信历史进化的人,故不能承认这种保守的法治主义(若《显学》《五蠹》诸篇是韩非的书,则《主道》《扬榷》诸篇决不是韩非的书。两者不可并立)。他的历史进化论,把古史分作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每一时期,有那时期的需要,便有那时期的事业。故说: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务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韩非的政治哲学,只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八个字。所以说:“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又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他有一则寓言说得最好: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后人多爱用“守株待兔”的典,可惜都把这寓言的本意忘了。韩非既主张进化论,故他的法治观念,也是进化的。他说:
故治民无常,惟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心度》)
韩非虽是荀卿的弟子,他这种学说却恰和荀卿相反。荀卿骂那些主张“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的人都是“妄人”。如此说来,韩非是第一个该骂了!其实荀卿的“法后王”说,虽不根据于进化论,却和韩非有点关系。荀卿不要法先王,是因为先王的制度文物太久远了,不可考了,不如后王的详备。韩非说得更畅快: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显学》)
“参验”即是证据。韩非的学说最重实验,他以为一切言行都该用实际的“功用”作试验。他说: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夫砥砺杀矢,而以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谓善射者,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仪的也。故有常仪的,则羿、逄蒙以五寸的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问辩》。旧本无后面三个“仪的”,今据《外储说·左上》增)。
言行若不以“功用”为目的,便是“妄发”的胡说胡为,没有存在的价值。正如《外储说·左上》举的例: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其一人曰:“我与尧同年。”〕(旧无此九字,今据马总《意林》增),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言行既以“功用”为目的,我们便可用“功用”来试验那言行的是非善恶。故说: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六反》)
韩非的“功用主义”和墨子的“应用主义”大旨相同,但韩非比墨子还要激烈些。他说: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上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兼爱之说(兼旧误作廉);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贫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于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五蠹》)
这种极端的“功用主义”,在当时韩非对于垂亡的韩国,固是有为而发的议论。但他把一切“微妙之言”,“商管之法”,“孙吴之书”,都看作“无用”的禁品。后来他的同门弟兄李斯把这学说当真实行起来,遂闹成焚书坑儒的大劫。这便是极端狭义的功用主义的大害了。(参看第八篇末章)
妖魔世界里的武夫 毕业之后还要上的10堂英语课 乔国桢、周铁忠夫妇纪念文集 猎妖神殿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 大策划迷你Q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套装共4册) 吕思勉文集·吕著中国通史(下) 从县令开始的签到生活 吕思勉中国史书系03·三国史话 开局继承神魔墓场 我们究竟该过怎样的人生 刚成人皇:开局亿倍暴击 吕思勉文集·吕著中国通史(上) 我是明末搬运工 斩妖从熟练度面板开始 话语权:鲜活好用的对话进击方法 吕思勉中国史书系(套装共3册) 豪门战神狂婿楚叶沈怡雪 全球碎裂亿万份
顾小漫在奢华宴会中偶遇顶级BOSS,生活的波云诡谲从此拉开帷幕盛先生,请您自重!自重?你是我买下来的女人,就应该满足我的任何需求!一入豪门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亲情的拉扯,爱情的纠葛,友情的羁绊,在欲流都市的巨大漩涡中风云变幻。...
简介听闻,烈阳国公主除了美貌一无是处,欺男霸女骄纵蛮横,棒打鸳鸯恬不知耻利用权力逼迫丞相府大公子娶了她。重生醒来,沐云初决心洗心革面,做个韬武略样样精通流芳百世的好公主。...
当楚岚走出考场那一刻,系统加身!叮,签到成功,奖励法拉利恩佐一辆!于是,楚岚一路向北,在魔都里留下都市车神的传说!叮,签到成功,奖励沙漠之鹰一把!于是,面对武林高手,我起了一枪秒了有什么好说的!叮,签到成功,奖励技能天气之子!于是,现在开始就要放晴了哦!那么问题来了,考试结果还重要吗?...
融合上百个死囚的灵魂记忆在一个窝囊无能的富二代身上还魂重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几乎无所不知的超级全能天才,同时还白捡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而强大的灵魂能量则让杨洪涛拥有了类似于创造生命的能力,他可以赋予一只蚊子一个手机甚至是一块面包短暂的低级智慧和生命。想要获得跨国集团的商业机密?他完全可以用强悍的黑客技术入侵对方的集团网络来获取资料。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直接捕获这个集团的电脑主机,让其拥有一个电子智能生命,那么对于杨洪涛来说这个集团公司就再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面对全球十大杀手的追杀,他可以用古武秘技轻松的捏碎对方的喉咙,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偷偷捕获敌人的随身武器,并赋予其生命,这样当凶悍的刀客挥动他爱如性命的弯刀时很可能会先割掉自己的鼻子,而冷酷的枪手只要一拔枪恐怕就要先爆掉他自己的小弟弟!...
新文全网黑后,病娇影帝要把命给我已经发布,高甜无虐团宠打脸钟妈暖暖,你姐姐没你长得漂亮,身材没你好,脑子没你灵活,福气也没你厚。反正追你的男人多,你就把赤阳让给你姐吧!渣姐暖暖,只要我能嫁给赤阳,我一定会想办法让你也嫁入豪门的!钟暖暖瞎哔哔啥?我就是豪门!世界百强集团CEO,最大影业公司...
逆天命,夺造化!少年惊天而出,天下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