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章(第1页)

第15章成语和典故

成语,旧《辞源》的解释是:&ldo;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rdo;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ldo;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rdo;后者的解释不够全面,除了&ldo;古典&rdo;外,有些人还用&ldo;今典&rdo;这个词儿。

成语和典故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高水平文化的具体表现。短短几个字或一句话,却能唤起人们的联想,能蕴涵无穷无尽的意义,有时是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清楚的。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和词人,鲜有不用典者。一个最着名的例外是李后主。

在世界上各大民族中,成语和典故最丰富多彩的是哪一个民族呢?这个问题,我想,考虑到的人极少极少,反正我还没有遇到呢。我自己过去也从未想到过。只是到了最近,我才豁然开朗:是中国。

中国汉语浩如瀚海的诗文集是最好的证明。没有足够的古典文献的知识,有些诗词古文是无法理解的。许多古代大家的诗文集,必须有注释才能读得懂。有的大家,注释多到数十家,数百家,其故就在于此。

这情况不但见于古典诗文,连老百姓日常习用的口语也不能避免,后者通常被称为&ldo;成语&rdo;。成语和典故的区分,有时真是难解难分。我的初步的肤浅的解释是:成语一般限于语言,典故则多见诸文字。我们现在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话(哑巴当然除外),话中多少都用些成语,多半是无意识地,成语已经成为我们口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成语的量大得不得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着许多版本的《汉语成语大词典》可以为证。例子是举不胜举的,现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ldo;司空见惯&rdo;&ldo;一箭双雕&rdo;&ldo;滥竽充数&rdo;&ldo;实事求是&rdo;&ldo;每况愈下&rdo;&ldo;连中三元&rdo;&ldo;梅开二度&rdo;&ldo;独占鳌头&rdo;&ldo;声东击西&rdo;&ldo;坐井观天&rdo;&ldo;坐山观虎斗&rdo;&ldo;坐失良机&rdo;&ldo;座无虚席&rdo;&ldo;坐以待毙&rdo;&ldo;闻鸡起舞&rdo;,等等,等等。这不过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在我这篇短文中,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典故。连电视中的体育报告员,嘴里也有不少成语。比如,踢足球踢进第二个球,则报告员就用&ldo;梅开二度&rdo;,连踢进三个球,则是&ldo;连中三元&rdo;了。连不识字的农民有时也想&ldo;传&rdo;(读音zhuǎi)文,使用成语,比如,&ldo;实事求是&rdo;,对一个农民来说实在太拗口,他便改为&ldo;以实求实&rdo;。现在常听人说:&ldo;不尽人意&rdo;,实际上应该是&ldo;不尽如人意&rdo;,去掉&ldo;如&rdo;字,是不通的。但是,恐怕约定俗成,将来&ldo;不尽人意&rdo;就会一统天下了。

汉语的优点是说不完的。今天只能讲到这里,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啰唆。

1999年10月16日

第16章做诗与参禅(1)

诗与禅,或者做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国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东方文化中,这个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来论之者众矣。

我于此道绝非内行里手,只是喜欢涉猎一下而已。而且我的涉猎面虽广,却是浅尝辄止,一点也不够深入。仅就我涉猎所及,我发现,谈这个问题的典籍,一千多年以来,多得不得了。一直到今天,此风未息。论文专着,层出不穷。内容丰富,词彩动人,读起来令我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是,一旦掩卷沉思,则又似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多少东西,杂乱而混沌,一点也不明朗。有的人钻研得很深;但是,人们如果想理出一点头绪,则又似乎抓不住一条纲,依然是杂乱而混沌。这问题真有点像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我怅然懵然。记得西方某一位名人说过,读别人的书,就好像是让别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我让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次数之多,无法统计了。结果并没能跑出一个所以然来。我在怅然懵然之余,窃不自量力,索性让我自己在脑袋里跑一趟马,也许能跑出一点名堂来。

既然不是内行里手,跑马难免跑出了圈子,跑入非想非非想中。好在精通此道的真正内行专家到处都有。我相信,他们会把我的马缰绳牢牢抓住的。

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

做诗,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共有的活动,而参禅则似乎只限于中国和同中国有文化渊源关系的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的禅宗,虽然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完全是中国的产物。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被尊为东土初祖。据说当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师徒会心,灵犀一点。这种心法由迦叶传了下来,不知几年几代,传给了达摩。这故事本身就接近神话,印度和中国和尚编的那一套衣钵传承的几祖几祖,又是没法证实的。达摩带到中国来的&ldo;法&rdo;,当然也就虚无缥缈。反正中国后来的禅宗,同后汉安世高等带进来的禅学,根本不是一码事。总之,禅宗是在中国兴盛起来的。严格地说,禅宗是在五祖弘忍以后才畅行,而大盛于六祖慧能(638713年)。为什么单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单单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禅学才能兴旺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在这里先存而不论。这篇论文写完时,读者也许能从字里行间得到答案。

在禅宗思想在中国兴起以前,中国的诗歌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足证做诗与参禅没有必要的联系。但自禅宗思想流行以后,很多人都把做诗与参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的例子真正是举不胜举。我在下面只举出几个来,以便作三隅之反。

禅宗大盛于唐。初、中唐时期,许多大诗人受到禅宗的影响,在创作实践方面,援禅入诗,写了一些禅味极浓的诗。到了晚唐,在理论方面,有人又把诗与禅紧密联系起来。最着名的代表是司空图。他那许多着名的提法,什么&ldo;韵外之致&rdo;、&ldo;味外之旨&rdo;、&ldo;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rdo;等等,是大家都熟悉的。司空图明确地认识到诗禅的一致。他这种以禅说诗的理论,对后世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到了宋朝,禅宗高度发展,广泛流行。士大夫谈禅成风。他们把诗与禅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我举几个例子: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鱼》: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吴可《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龚相《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

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石屏诗》卷七:

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阅世心语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牛棚杂忆  幸福了吗  石破天惊  真话能走多远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我授徒亿万倍返还!  学问人生  白说  另一种回忆录  留德十年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季羡林谈人生  北方城郭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大唐西域记  痛并快乐着  SARS危机  

热门小说推荐
契约婚姻,未婚妈妈误入豪门苏瑞

契约婚姻,未婚妈妈误入豪门苏瑞

一次酒后放纵,苏瑞落荒而逃,五年后,他带着未婚妻出现在她面前,我是你的新老板。苏瑞,你结婚够早的,怎么都有孩子了?...

暴君绝宠:王爷太凶猛

暴君绝宠:王爷太凶猛

试问哪家的穿越女开局就被送上断头台?试问哪家的男主上来就想剁女主的手挖女主的眼?可摊上这些破事的夏今安表示丝毫不慌。她只管带着医疗系统和自己的杀手联盟一边刷等级一边打脸虐渣。有的狂躁王爷嘴上喊着要虐妻,身体却越宠越真香,还顺带把自己虐成了醋王?安安,你会不会嫌我长得吓人,跟那个天下第一美男跑了?夏今安撇了眼刚沐浴完出来,紧穿着一件罩衫,露出八块腹肌人鱼线的某男,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视线顺着腹肌一路往下,忍不住干咳道咳,长得吓人和长得吓人,是两回事啊哥哥!...

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

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

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由作者战西野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我成了山海界灵

我成了山海界灵

蠃鱼飞过大海,穷奇犬吠不停,冉遗辟凶驱邪,帝江能歌善舞作为山海界的灵,庄迟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真香啊!...

此生不负卿心秦怡严易泽

此生不负卿心秦怡严易泽

主角秦怡严易泽新郎出轨闺蜜,秦怡一气之下嫁给了众所周知的严家傻子少爷严易泽,做好了守一辈子活寡的准备,谁知新婚夜,痴痴傻傻的严易泽竟露出了邪魅的笑容,秦怡这才意识到所有人都被他给骗了军婚小说网提供秦怡严易泽最新章节,秦怡严易泽全文免费阅读,秦怡严易泽无弹窗广告清爽在线阅读体验...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